在唐山古冶区赵各庄东北三社区活跃着一群“银发雷锋”,他们自发组成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十年如一日地服务社区、服务百姓,用爱心和奉献印证了“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人生真谛!
退而不休 十载奉献
3月5日,大地春回,暖意融融。
赵各庄东北三社区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修自行车、理发、磨刀、修鞋、电器修理……这是“银发雷锋”正在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银发雷锋”多是开滦赵各庄矿退休的工人,他们年龄最小的也已近花甲之年。
他们几乎天天上岗,这个“银发雷锋”老年志愿服务队从2003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十载春秋。
2003年,东工房三社区一带堆满了唐山大地震遗留下的建筑垃圾,日久天长,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垃圾山”。这时,王元祥等老人自发参与到清理垃圾的活动中,建筑垃圾清理难,有的大石块需要几个人一起抬,可老人们毫不在乎,自备工具,每天准时到岗。为了赶工期,老人还自带干粮和热水,附近的居民都称赞老人们是“夹着饭盒学雷锋”。就这样,手刨车运,经过大家半个多月的劳动,“垃圾山”建成了大家休闲娱乐的“洁净园”。
“洁净园”周围有1000多株树,是“银发雷锋”4年的劳动成果。“垃圾山”清走后,社区搞绿化,“银发族”自告奋勇,主动承担植树任务。因是垃圾旧址,地下都是石头瓦块,一镐刨下去,只见石头不见土,挖出一个树坑都要小半天的功夫,不知用坏了多少把锹,刨坏了多少个镐柄。但最难解决的还是浇水,要到百米以外的河沟里去舀水,老人们拎着水桶,每往返一趟都累得汗流浃背。栽树处的地势北高南低,一到雨季,雨水就由北向南直灌下来,刚栽好不久的小树就被冲走,还得再补栽。就这样连续栽种、看护了4年,千余棵小树苗终于郁郁成林。
老人们不图名利,责任心又强,社区里很多工作都有他们的身影。从2003年至2009年的6年时间里,这些“银发雷锋”默默地承担了整个社区的垃圾清理工作。
时光荏苒,十年过去了,年迈的队员在退出,新的队员在加入,但“银发雷锋”服务队以奉献为乐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
老而弥坚 抒写大爱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务队里的很多老人都“身怀绝技”,有的精通维修,有的擅长木工,也有的爱好舞文弄墨。
牛永全今年72岁,会修自行车。老人不但免费修,连配件也免费。沟北楼一片修自行车的活儿他全管着。牛师傅还会磨刀的手艺,逢年过节,他总是帮街坊邻居磨刀,有时一天要磨十几把。
70岁的庞秀生,为人和蔼,木工活又细致。庞老自2005年加入老年志愿服务队以来,已累计为群众修理床铺、门窗、菜板等1000余件。
服务队里有“特长”的老人不在少数,可更多的是埋头做事、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人,刘孝文就是其中一个。
刘孝文如今也已67岁,他是社区里的党员义工,也是“退管会”里按时上班不拿工资已达9年的“编外人员”。每年开滦赵各庄矿都要组织退休工人查体,涉及到12000多人,这项工作就是由以刘孝文为代表的老年志愿服务队来完成的。
去年,刘孝文承担组织300名退休工人的查体工作,那也是他最辛苦的一段时间。当时,老伴不慎把腰和骨盆摔坏,刘孝文一边照顾老伴,一边忙活组织查体工作。刘老在医院照顾完老伴,就又急匆匆去入户摸底。连街坊邻居都劝刘老,照顾老伴就够累了,你再这么跑,累倒了怎么办?可刘孝文顾不得这些,心里想的是自己负责的那几百位老同志体检的事儿。
在老年志愿服务队里,又何止一个“刘孝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群白发老人用行动展现了老而弥坚的从容。
以老助老 乐此不疲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银发雷锋”又开展了“以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体质较好的低龄老人主动去帮助照顾高龄及不能自理的老人。
王焕利老人今年65岁,家住沟北12楼。“我在服务队里算是个‘小伙子’,周围住的高龄老人多,需要照顾,能帮的咱就尽量帮!”王焕利的邻居张秀兰老人今年已85岁,身体不太好,儿女不在身边,每天服药,有时自己懒得动,就喝口凉水服药。王焕利知道后,每天特意为老人烧好一大壶开水送过去,灌满两个暖瓶。“这一年365天,我天天都能及时喝上热水,5年多了,真是感谢焕利啊!”张秀兰老人心怀感激地说。
63岁的赵和林,退休后,他一直想为居民们做点事,于是就自学理发。随着赵和林老人技术的不断提高,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老人、小孩都爱找他剪头。和他住同一个楼的张玉田老人,常年生病不能下楼,赵和林就上门服务,4年多来从未间断。
“我们队里原来还有个叫胡占会的,会按摩的手艺,一直为大伙服务。同时,他们夫妇俩还照顾一个90多岁的孤寡老人,坚持了十几年,直到那位孤寡老人去世。”队长王元祥介绍说。服务、奉献,成了每个队员的习惯,他们无时无刻地忙碌在社区里,活跃在群众间。
莫道桑榆晚,皓首雄心在,老人们在自己的季节里“开花”不止,让雷锋精神无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