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中“雷锋班”17年爱心接力照顾残疾老人

发布时间:2012-03-06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一次偶然,曾在唐山市第十七中学任教的刘实老师寻医途中获悉了盲人按摩师宋玉宝老人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一份责任,十七中的教学班子在多次看望宋玉宝后,和校优共青团员组成“学雷锋小组”,开始帮扶宋玉宝老人;一种信仰,无论岁月流逝、人员更迭,17年间十七中的9届“雷锋班”累计700余人次先后投入到帮扶宋玉宝老人的队伍中。如今,当年“学雷锋小组”中的共青团员已经身为人师,而第9届“雷锋班”的小虎子们,也早已接过了学长们的“奉献旗帜”。有了这群“永不年老”的中学生的陪伴,宋玉宝老人的生活也充满了阳光、欢乐。

-17年前的“学雷锋小组”

经过17年的岁月更迭和精神积累,如今,“雷锋班”已经成了坐落在古冶区的唐山市第十七中学一面鲜明的旗帜。而提起十七中的“雷锋班”,就不得不从12年前的“学雷锋小组”说起。

1995年春,时任十七中学教师的刘实老师,在一次治病过程中,结识了盲人按摩师宋玉宝。几十分钟的按摩过后,双目失明的宋玉宝和瘫痪在床的妻子步玉芳的困难生活,深深地印在了刘实的心中。回到学校后,刘实将所见所闻告诉了同事,几天后,由当时的校领导班子组成的探望组就来到了宋玉宝家中。

“俩人一个双目失明,一个瘫痪在床,阴暗的小屋里充斥着浓重的霉味。地上到处都是杂物,宋玉宝还要给摸索着给妻子做饭。这么多年了,当时去过宋玉宝家中的老教师们每每回忆起来,都连连叹息。”副校长何玉宗说,几次探望过后,在一些教师的建议下,由当时校老师和校优秀共青团员共同组成了“学雷锋小组”,开始长期帮扶宋玉宝老人。

“‘学雷锋小组’在当时的校园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小组中共青团员的带领下,很多学生都自发地加入了照顾宋玉宝老人的队伍中。其中一个班的学生自发的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周末都去看望老人。”何玉宗说,十七中的第一个“雷锋班”就这样诞生了。

-“雷锋班”的雷锋精神

光阴流转。17年间,“雷锋班”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然而,十七中的雷锋精神却始终不曾扔下。两年一届的“雷锋班”,传到如今已经是第九届了。

“‘雷锋班’的旗帜能落到我们班上,真是太荣幸了。”班主任侯赤卫告诉记者,按照惯例,“雷锋班”都是隔届传给初一年级的某班,当这个班升至初三时,再交接给下届初一年级。“我们班共分成了8个小组,小组之间相互轮流,每个周六由我带队去宋玉宝家中服务。”侯赤卫说,虽然按照小组排表,班里的学生每两个月才会去一次宋玉宝老人家中,但在平时,很多学生都会在课余时间自发到老人家中,陪老人说话,帮老人打扫卫生。

“学生们都以自己是‘雷锋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不是‘雷锋班’的学生,也都以‘雷锋班’为榜样,鼓励自己学习雷锋精神。除了照顾宋玉宝老人,学生们在‘雷锋班’的带领下,还经常自发行动,清理学校卫生死角、去社区打扫卫生、清除街边小广告和散发公益传单。”校团委书记刘佳说,如今,“雷锋班”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班级,而成为学生们学习雷锋的一个标志,一种精神。

-残疾老人的快乐晚年生活

从十七中步行不到10分钟,便到了居住在七四楼的宋玉宝家中。31日上午,记者来到家中时,宋玉宝老人正悠闲地坐在床头,跟着收音机中的频率哼唱着歌曲。虽然居室狭窄,但屋内物品摆放井井有条。

“我俩无儿无女,活到现在,一个亲人都没有了。前些年,老伴身体不好,根本下不了床,只能依靠我给人按摩挣些钱,连药费都不够。”宋玉宝说,正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这些充满阳光的男孩女孩,就像一群快乐的燕子,“飞”到了家中。“孩子们什么都干,还陪我聊天,给我唱歌、表演节目。”提起孩子,宋玉宝脸上堆满了欢笑。

“张雅宁、王鹤峰、边蕊、费金元……”提起这些孩子的名字,已经64岁的宋玉宝老人如数家珍,连十多年前学生的名字都清楚地记得。“我和老伴孤寡无亲,要不是有这些孩子常伴左右,真不知道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宋玉宝感慨地说。

冀ICP备09018864号-1 Copyright(C) 2022 - 2027 www.gyqwm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